家风诵读|王阳明: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
||||
|
||||
传诵经典家训 传播清廉家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强思想道德和党纪国法教育,推进廉洁文化建设,注重家风建设,引导党员、干部修身律己、廉洁齐家,培养现代文明人格。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纪委全会工作部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带头以规立家、修身齐家、以廉守家,以清廉家风促进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持续向好,市纪委监委宣传部联合市直机关纪工委、威海广播电视台推出《家风诵读》栏目,传诵经典家训,传播清廉家风。 中国历代名人家风家训修身篇 大家好!我是本期的诵读者李怡,来自威海市公安局,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是王阳明的家风家训家规故事。 王阳明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人物简介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其为阳明先生,明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谥文成。 王阳明一生虽历经坎坷,但崇德尚义,文韬武略,成就卓著。他创立的阳明心学,集心学之大成,在明以后的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严复、梁启超、孙中山、蔡元培等近代思想先驱们无不受其启发和影响。日本近代著名哲学家高濑武次郎甚至将明治维新的推动归功于阳明心学的传播。王阳明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著有《王文成公全书》。 家训故事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弟;学谦恭,循礼义;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 这篇写给长子正宪的家书便是王阳明著名的家规“三字经”,言简意赅,语重心长,告诫子女怎么去做人,如何做个好人。字里行间,融入了王阳明从小接受“蒙以养正”教育的点点滴滴,也寄托着他对后代子孙的谆谆教诲。 古来圣贤皆寂寞。但思想的光芒,终会穿透迷雾,烛照人心。 对“心”的探索,使王阳明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他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出发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他的名言是:“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王阳明虽一生坎坷,但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强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强大的内心,能够帮助一个人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直到成为圣贤。 王阳明是如何完成心性修炼的呢?著名的日本学者冈田武彦在《王阳明大传》一书中描写“龙场悟道”时说:“一天夜里,王阳明恍然顿悟,随即发狂般地欢呼雀跃起来,感觉就像云开雾散、豁然见阳光一样,终于使至今未曾参透的‘格物致知’之旨露出了真相。王阳明觉悟到:原来圣人之道蕴藏在每一个人的心中,一直以来所沿用的向心外求理的方法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人生本来就是一场修行,对今天的人们来说,也许无法重复王阳明悟道之路,但王阳明始终保持好学深究、追求真理的态度,特别是对自我内心的修炼,非常值得今人学习。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这是王阳明的名言。是的,无论身处何时何地,无论外界有多少监督,没有人能替你看护好你的内心——除了你自己。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口若悬河、纸上谈兵、文章做得漂亮的不知有多少人,但像王阳明这样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得如此完美,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的,却廖廖无几。 王阳明一介书生,却能立下赫赫军功,令后人称奇。这正是王阳明“知行合一”理论最成功的验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王阳明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在王阳明看来,修身与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体的,不分轻重,忽视任何一方都不能达到至善。如果儒学忽视治人,只重视修己,那它就会变得和老庄一样,重视出世、超脱和独善其身。如果儒学忽视修己,只重视治人,那它又会变得和法家、纵横家一样,重视功利和权力。前者虽然纯真,但却容易忽视现实;后者虽然重视现实,却缺乏纯真。 王阳明的心学看似深奥,但一经说破,却明白易懂。正直、仁爱、清廉、简朴、知耻知荣、修身励志等,这一切美德的根本基础,都是纯朴的“良知”。因此,“致良知”的学说,其实就是利他、利众、利社稷国家的立德之学。 阳明心学,影响深远;家风浩荡,泽被后世。在今天乃至未来,王阳明的思想还在源源不断地启迪着世人,如同千年不灭的明灯,照亮着后来人前行的道路。 家训名言 ◇原文◇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弟;学谦恭,循礼义;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吾教汝,全在是。汝谛听,勿轻弃! ——王阳明家书《示宪儿》 ◇解读◇ 孩子们啊,你们要听从教诲:勤奋读书,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要学习谦恭待人,一切按照礼仪行事;饮食要节制,少游玩;不要说谎,不要贪利;不要任情耍性,不要与人斗气;不要责备别人,但需管住自己。能够放低自己的身份,这是有志气的表现;能够容纳别人,这才是有大的度量。做人,主要在于心地的好坏;心地好,才是善良之人;心地恶劣,是凶狠之人。譬如树上结的果子,它的心是蒂;如果蒂先败坏了,果子必然会坠落。我现在教诲你们的,全都在这里了。你应该好好听从,不要轻易放弃。 ◇原文◇ 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矣。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濬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是以君子之学,无时无处而不以立志为事。 ——王阳明《示弟立志说》 ◇解读◇ 学习,没有比先立下志向更重要的。不确立志向,好比栽树不栽培它的根而徒劳地对树木进行培土浇灌,辛苦却不会成功。志向,就如气的统帅,人的性命,树的根本,水的源头。水源不疏通,水流就会停止,树木无根就会枯萎,性命不延续人就会死,人不立定志向就会气质昏浊。所以君子做学问,无时无处不以立志作为要务。 (来源:《中国历代名人家风家训家规》) 诵读者:李怡 威海市公安局民警,威海市市直机关“守初心 担使命”微党课大赛二等奖获得者。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