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党风廉政 >> 廉政动态
 
家风诵读|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

发布日期: 2020- 11- 02 14:30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方雷 字号:[ ]




传诵经典家训  传播清廉家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强思想道德和党纪国法教育,推进廉洁文化建设,注重家风建设,引导党员、干部修身律己、廉洁齐家,培养现代文明人格。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纪委全会工作部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带头以规立家、修身齐家、以廉守家,以清廉家风促进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持续向好,市纪委监委宣传部联合市直机关纪工委、威海广播电视台推出《家风诵读》栏目,传诵经典家训,传播清廉家风。

中国历代名人家风家训齐家篇

大家好!我是本期的诵读者乔灵敏,来自市水务局,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是陶渊明的家风家训家规故事。

陶渊明

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

人物简介

陶渊明画像

陶侃(259-334):字士行(一作士衡),东晋名将。陶侃出身贫寒,初任县吏,后历任郡守、太守、荆州刺史等职,都督八州诸军事,封长沙郡公。

陶侃从军30余年,多次平定战乱,为稳定东晋政权立下赫赫战功;他精勤于吏职,治下的荆州,史称“路不拾遗”。其曾孙为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唐德宗时将陶侃等历史上64位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将陶侃列为“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陶侃的母亲湛氏,是中国古代有名的贤母,与孟母、欧母、岳母一起被誉为“四大贤母”。虽家境贫寒,但陶母靠纺纱织麻维持生计,供陶侃读书,并教之以忠厚贤良、勤俭持家等美德。关于陶母的故事,至今流传着“截发延宾”“封坛退鲊”等家教美谈。

陶渊明(352或365-427),字元亮,又名潜,别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著名诗人、辞赋家。

陶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不同流俗。据史料记载,他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80多天后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其传世诗文不多,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家训故事

江西九江,号称“三江之口、七省通衢”,古称浔阳、柴桑、江州,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江南文化名城。1700多年前,一位伟大的母亲诞生于此,她就是被誉为中华“四大贤母”之一、东晋名臣陶侃的母亲湛氏。

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陶母的事迹不但被后世广为流传,还被后人写进家训,编入族谱,这在中国家训史上实属罕见。

《晋书·列女传》曾经记载了这样两则陶母教子的故事:

截发延宾

鄱阳孝廉范逵路经陶侃家寄宿,当时陶家一贫如洗,没法招待客人。陶母就撤出睡觉用的草垫子,亲自铡碎,拿来喂范逵的马;又暗中把头发剪下来,卖给乡人,置办菜肴,招待客人。范逵知道这件事后叹息说:“不是这样的母亲,生不出这样优秀的儿子!”

封坛退鲊

陶侃年轻时曾做过寻阳县吏,负责监管渔业。有一次,他托人把一坛腌鱼送给母亲。陶母问明情况后,原封不动退回,并附上书信说:“你身为官吏,本应清正廉洁,却拿官家的东西送给我,这样不仅对我没好处,反而增加了我的忧愁。”

1000多年来,“截发延宾”和“封坛退鲊”的故事一直被人们广为流传。陶侃虽出身贫苦,幼年丧父,但在陶母的悉心教诲下,养成了勤奋好学、清正廉洁的品行,最终成为东晋一代名臣。

作为陶侃曾孙,伟大诗人陶渊明是中国田园诗歌的开创者,也是世外桃源的探寻者,更是陶母精神的传承者。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他一生志趣高洁、淡泊名利、安贫乐道,这种精神气质的形成,与陶母优良的家风是分不开的。

陶渊明虽然长期过着隐居生活,以隐逸诗人著称,但他仍十分注重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当年,陶渊明在彭泽当县令时,家里因劳力缺乏,便请了一名劳力,帮助儿子料理砍柴挑水之类的杂务,同时给儿子修书一封,告知他:“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陶渊明在另一封家书《与子俨等疏》中告诫子孙要和睦相处,“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要求他们重德修身,以圣贤为榜样,“虽不能尔,至心尚之”。

如今,陶氏家族世代传承的陶氏家训共20条,包括修身之道、交游之道、清正廉洁、忠孝仁义、长幼有序、至诚祭祀、昌明教化、崇尚节俭、谨守伦纪等内容。“贤”和“廉”是陶氏家训最核心的内容。如其中的“不学刁诈之术,不交无益之朋”,继承了陶母结交贤友的主张,“修身不可不诚”“法度不可不守”,则体现了陶母“廉洁奉公、谨守法度”的教导。千百年来,陶氏家训已将陶母精神融入其中,既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又促进了家族繁衍,成为陶氏后人为人处世的一面镜子。陶母教子的伟大精神,不仅滋养了陶氏子孙,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家训名言

◇原文◇ 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鲊饷母。母封鲊付使,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第十九》

◇解读◇ 陶侃年轻时曾担任管理鱼梁的小官,曾用瓦罐装了一罐子腌鱼送给母亲。母亲封好那罐腌鱼,交还给送来的人,又写了信责备陶侃说:“你当了官,却把公家的东西拿来送给我,这对我不但没有好处,反而会增加我的忧虑啊。”

◇原文◇  礼义廉耻,谓之四维,制心以礼,制事以义,取财以廉,措行以耻,如是则教化隆而真儒出,四维张而家声大矣。

——《光绪丙午浔阳陶氏俨公支派宗谱·祖训遗规》

◇解读◇  礼、义、廉、耻,是做人的四个根本原则。用“礼”的原则来约束自己的欲望和意念,用“义”的原则来处理事情,获取钱财不违背“廉”的原则,言行举止不违背“耻”的原则。能做到如此,则社会教化得以盛行,真正的儒者就会出现,四个根本原则得到彰显,而家族也会享有很高的社会声誉。

◇原文◇ 是非曲直,如泾渭攸分,何难鉴别?但僻于情则抑于理,知之而不言,言之而不尽,或畏势避难,袖手坐观,任其恣意横行,莫知所惩,酿成大患,或至倾家,或至辱亲,皆缘公道不彰故也。

——《光绪丙午浔阳陶氏俨公支派宗谱·祖训遗规》

◇解读◇ 是非曲直,就好像泾渭分明,岂不容易辨别?但人们往往被情感偏好所左右,导致不明白是非、不主持公道,或者知道也不说,或者说一半留一半,或者畏惧权势、知难而退,袖手旁观,任凭恶人横行,肆无忌禅,以致许多人因不明事理而酿成大祸,或者倾家荡产,或者辱没亲人。这些都是因为公道没能彰显的缘故啊。

◇原文◇ 国家三尺,焕若日星,甚可畏也。一举一动,皆循乎理,庶免于戾,否则自干宪典矣,于人何尤?

——《光绪丙午浔阳陶氏俨公支派宗谱·祖训遗规》

◇解读◇ 国家法律,如同日月星辰,明白清晰,不可亵渎。一举一动,都应当遵循道理,才能免于犯罪,否则自投罗网,自己触犯法律,又有什么理由埋怨别人呢?

(来源:《中国历代名人家风家训家规》)

诵读者:乔灵敏

威海市水务局干部,威海市市直机关“守初心 担使命”微党课大赛三等奖获得者。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