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党风廉政 >> 廉政动态
 
家风诵读丨苏东坡——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发布日期: 2020- 12- 18 17:08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方雷 字号:[ ]



传诵经典家训  传播清廉家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强思想道德和党纪国法教育,推进廉洁文化建设,注重家风建设,引导党员、干部修身律己、廉洁齐家,培养现代文明人格。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纪委全会工作部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带头以规立家、修身齐家、以廉守家,以清廉家风促进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持续向好,市纪委监委宣传部联合市直机关纪工委、威海广播电视台推出《家风诵读》栏目,传诵经典家训,传播清廉家风。


中国历代名人家风家训齐家篇


大家好!我是本期的诵读者刘云龙,来自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管理办公室,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是苏东坡的家风家训家规故事。


苏东坡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人物简介



苏轼(1037-1101),苏洵长子,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嘉祐二年(1057)进士及第,历任翰林学士、龙图阁学士、端明殿侍读学士、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先后出任凤翔、密州、徐州、湖州、登州、杭州、颖州、扬州、定州等地方官,为官勤政爱民,政绩卓著。晚年被贬惠州、儋州,病逝于常州。后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天才全能作家。他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歌题材广阔,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著作传世。



家训故事



北宋年间,在成都平原西南的四川眉山,这座风景秀丽的历史名城,诞生了3位著名的文学家,他们就是名闻天下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时至今日,四川眉山三苏祠的门口仍悬挂一副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仍在向人们诉说着父子三人在北宋文学史上的辉煌成就。纵览中国文学史,没有哪一家,能像苏氏家族一样,在“唐宋八大家”中占据3个席位,传为千古佳话。

父子三人在文学上造诣极深,虽同出一源而又各具特色,人称“凝练老泉,豪放东坡,冲雅颍滨”。受优良家风的影响,父子三人的立身操守也都光明磊落、清正廉洁,关心国家命运,同情民间疾苦。

苏洵,号老泉,是中国历史上大器晚成的典范。《三字经》说:“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早年的苏洵,不务正业,四处游荡,27岁幡然醒悟,发奋读书,遍交有学问的师友,10年之后,终于名扬京师,成为一代文豪。

苏氏家族门风笃厚,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皆留下大量有关家训的文字、诗词。苏洵撰有《苏氏族谱》1卷,概述了苏氏家族的起源发展,记述了苏氏先祖的嘉言善行,教育后世子孙不忘祖宗先人,孝悌忠信、和睦友爱。

苏轼的诗文、书信中,有许多关于对弟弟和侄子、侄孙的教育。

他教导子孙后世要多读史书,写文章不能一味追求辞藻的华美,“期于适用乃佳”。做人要有宁折不弯、豪放刚直的风骨。在给侄孙元老的信中,他说自己虽被贬到海南,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但“胸中亦超然自得,不改其度”。

后人对苏轼这位大文豪的仰慕,大多是因为他在艺术上的才华,而他为官所取得的政绩,往往被人忽略了。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林语堂先生曾说:“苏轼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黎民百姓的好朋友,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苏轼为官所到之处始终坚持言行如一,保持清正廉洁,虽屡遭贬黜也无怨无悔。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黄州(今湖北黄冈)是苏轼贬谪之途的第一站,他前后在此生活了4年多。为救助乡间无力抚养新生儿的贫民,他倡议成立民间慈善机构——育儿会,使当时数以百计的孩子得以存活。

“功废于贪,行成于廉。”这是苏轼在《六事廉为本赋》一文中为自己写下的座右铭。他认为,为官之道应以廉为首。此外,苏轼还继承了孟子的民本思想,提出要“以民为贵”,主张“保民生”“与民同乐”。“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是苏轼描绘西湖秀美风光的名句。苏轼一生曾两度在杭州为官,当时的西湖,水灾频发,他带领百姓积极治理西湖。如今,漫步西湖长堤,透过历史的烟尘,我们仿佛还能看到苏轼忙碌的身影。人们将西湖长堤称为“苏堤”,表达了后人对苏轼的无限崇敬和怀念。

苏轼所到之处,无不留下善政的足迹。密州,捕蝗抗灾,收养弃儿;惠州,引泉入城,供百姓饮用;儋州,开设东坡医所……不胜枚举。凤翔、扬州、黄州、密州、杭州、惠州……无不留下了苏轼勤政爱民的功绩。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首豪迈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在中秋节思念弟弟苏辙的作品。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已成为千古名句,为人们广为传唱,深切表达了苏轼对弟弟的想念之情。

在今天的山东诸城境内,有一座超然台,为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时所建。超然台的名字是其弟苏辙依据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文意命名的。苏辙还作了《超然台赋》予以赞咏。后还引发苏轼《超然台记》横空出世,成就千古名篇。苏轼写道:“人之常乐者,盖游于物之外矣。”后人评曰:“若无子由明兄意,神州那得超然台。优游物外迪心智,诸城至今寻旧台。”这座超然台见证了苏轼兄弟的深厚感情。超然自得,心游物外,成为他们毕生的理想追求。

苏轼的清正廉洁、爱民如子、胸怀天下的高尚品格一直为后世子孙所传承。苏轼的3个儿子,皆恪守做官先做人的道理,没有辱没先人。苏轼曾在长子苏迈赴任县尉时,赠予他一方砚台,并亲手刻上硕铭:“以此进道常若渴,以此求进常若惊,以此治财常思予,以此书狱常思生。”时刻提醒儿子做一个品行高尚、勤政爱民的好官。

《易经》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荀子《劝学》亦言:“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一代又一代的苏氏族人乐善好施,形成了苏氏家族优良的家风,后世子孙莫不受惠于此。


家训名言



◇原文◇ 功废于贪,行成于廉。

——苏轼《六事廉为本赋》

◇解读◇ 功业毁废于贪婪,德行养成于廉洁。

◇原文◇  以此进道常若渴,以此求进常若惊,以此治财常思予,以此书狱常思生。

——苏轼《砚铭训》

◇解读◇  用这方砚台学习圣贤之道,应当经常是如饥似渴的;用它追求上进,应当经常有所警醒;用它书写治理财政的规章,应当经常考虑多给民众利益;用它书写狱文,应当经常想到多给犯人悔过自新的机会。

(来源:《中国历代名人家风家训家规》)



诵读者:刘云龙

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管理办公室培训科副科长。威海市市直机关“守初心 担使命”微党课大赛优秀选手。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