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宣传 >> 机关文化
 
弘扬“当代愚公”精神

发布日期: 2020- 05- 10 16:27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李孟君 字号:[ ]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通过学习“当代愚公”黄大发的先进事迹,我内心感触颇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守初心、担使命,要时刻对标先进,学习先进,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成绩。黄大发是贵州省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人,24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起先后历任过原草王坝村大队长、村主任、村支书等职务,在村干部职位上任职46年。

从60年代开始,历时36年,他带领全村群众,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绕过三重大山修建了一条总长近10公里的“生命渠”,结束了多年来该村严重缺水的历史。让人称奇的是,在没有现代化设备和高级技术团队的参与修造下,该渠经过评估,质量过硬,设计合理,可以这样说,他们创造了土建工程“奇迹”。

黄大发凭借诚信的力量、惊人的毅力、凭借开展群众工作的出色能力带领基层党支部和村民,完成了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是让人敬仰的“当代愚公”,是我们广大党员的一面旗帜,值得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

学习黄大发同志善于团结群众、心系群众的精神。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善于团结群众。基层工作千头万绪,脱贫攻坚任重道远。他深知只有团结全村每一个人,才能解决村里的难题。他把群众当亲人,完全打成一片,用村民听得懂的语言讲话、信得过的方式办事,做到说服不压服、讲理不武断、换位思考不居高临下。修渠炸山时,落石砸坏了村民房顶,有人骂他,他没有发火,很快说服村民平静情绪,并于当晚亲自到农户家诚恳地进行补偿。工程途径三个村、十余个村民组,遇到了许多阻力,他要求身边干部“做事要大气,不要气大”,挨家挨户宣讲修渠的道理,根据各家不同的困惑,“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打开了村民们的心结。大家心里敞亮了,各类难题也就迎刃而解。回顾他46年的村干部生涯,每次都是全票当选,得到了全村人的高度信任。

开好“院坝会”,是为了更好地贴近群众、联系群众、了解群众诉求,解决群众难题的有效途径。他常说,有事要开“院坝会”,没有“院坝会”不能解决的问题。他从不搞“一言堂”,遇事召开群众会,同坐一条板凳、共商一件事情,组织动员大家为全村发展出谋划策。修渠缺资金,会上他一句“想吃白米饭,大家一起干!”,说到了乡亲们心坎上,大家二话不说,立马把自家的鸡蛋、黄豆、蜂糖拿到集市去卖了换钱,当天晚上就凑齐了救命钱。看着一堆皱皱巴巴的钞票,他流着眼泪立下了军令状:“修不好渠我把名字倒过来写,我拿党籍作保证,拿命来换水!”

学习黄大发同志迎难而上、持之以恒的精神。在当代大环境下,修造这样一个水渠也许算不上一个大工程,但对于闭塞贫困的小山村来讲,要成功却要面临重重困难,包括资金、技术、人力等各个方面。他坚持党员干部带头干,遇到困难自己先上,面对困难从不退缩。第一次修渠因不懂技术而失败,面对乡亲们的绝望与埋怨,他明白光靠蛮干是得不到成功的,五十多岁的他主动申请到乡镇水利站跟班学习。几乎是半文盲的他用了三年的时间,从零起步,从头开始,一个字一个字地临摹,一张图一张图地学习,最后变成了水利专家。他有着难以想像的决心和毅力,他36年来一件事,一辈子一个目标,带领全村凿出一条“生命渠”。为了让乡亲们吃上白米饭、过上好日子,怀着这最初的承诺,24岁的黄大发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山崖。几十年过去了,黄大发和草王坝人用双手凿出了奇迹。水通了,他又带领群众开展“坡改梯”,稻田从200多亩增至720亩。昔日的荒山秃岭上,群众正逐步改变传统的种植结构,10万多株蜜桔、李子已经开始有收益,牛羊养殖大户已超过30户。全村胜利完成出列贫困村的历史进程。那些修渠往事,历历在目,记载着这位“当代愚公”的足迹,像陈年老酒那样历久弥香。

学习黄大发同志勇往直前、敢于拼搏的精神。关键时刻,党员干部要带好头,有困难党员干部要先上。秉承这样的信念,他始终把百姓装在心中、把责任举过头顶,面对艰险打头阵、遇到难题自己扛。在重重大山之间修渠,遇到的第一个难事是测量。测量工作有很大一部分,要在悬崖峭壁上开展。壁立千仞,稍一不慎,就会跌落。同是修渠的队员们记得很清楚,最艰险的地段擦耳岩,300多米落差的悬崖上没有树枝,全是秃岩,看着就叫人心惊胆战,更别说还要在这里做精确测量!

然而,这已经是“捷径”了。为了最大限度减少施工难度和工程量,水渠最佳设计方案就是“缠”在悬崖腰间,紧贴着悬崖峭壁凿出一条孔洞,然后沿着孔洞一点一点修葺水渠。由此在悬崖峭壁上精确画出水渠的走势,这个首要任务,即使艰险异常,也无法绕开。这条线具体怎么画?只能靠人工测量员腰间拴着缆绳,被拽着缆绳另一头的人从山顶上一点点往下放。寻到既定位置的时候,测量员便被悬停在半空中,然后进行测量、画线。这项让人胆战心惊的活,吓退了施工队的年轻小伙子们。没有人敢第一个去尝试,“太危险了,给多少钱都不干。” 正当大家犯难的时候,57岁的黄大发第一个站了出来:“让我先来!”他系上绳索慢慢向悬崖下吊了下去。看到这个场景,年轻人深受感动,也跟着一个个地吊了下去。这是一项不仅危险而且持久的工程,需要好几个人一起作业,才能将绳子拉直并画出合格的施工线。有人感叹到,每一笔施工线,不是用白色粉料涂就,而是用胆量和毅力绘成。就这样,用最原始的测量方法,黄大发带着年轻人,花了3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大土湾岩、擦耳岩、崖灰洞岩的测量工作,为沟渠施工打下了基础。不少人问他当初是否紧张,他很淡然地笑着说:“如果我怕了,大家就怕了;我都不怕,大家有什么可怕的呢?”

学习黄大发同志公私分明、清正廉洁的精神。“干部干,群众看”,他坚信,只要干部不搞特殊化,不谋私利,就一定会得到百姓的拥护。他常把“公家的事怎么硬都行,自家的事怎么软都成”挂在嘴边。筑渠需要的水泥,他每次都亲自运回来。有一天赶夜路遇到了暴雨,运水泥的车陷入泥潭,他担心水泥被偷,硬是在水泥包上睡了一夜,像看护自家孩子一样看护着公家的水泥。家里的灶台破洞了,老伴想要一碗水泥补补,被他坚决拒绝,“公家的水泥一碗也不能贪”。他日夜奔忙工地,鞋子磨破了没钱买。有一次,他赤脚步行30多公里山路背炸药,脚板磨破血淋淋的,管仓库的工作人员想资助他20块钱买双鞋,却被拒绝了。他严于律已、廉洁公正,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虽然他日夜在水渠上操劳,但他始终坚持干完活回家吃饭,仅有几次特殊的原因在工地上吃了几顿饭,事后也坚持要自己掏饭费。多年来,全村老百姓省吃俭用,把卖猪、卖羊、卖鸡、卖苞谷,积攒下来的钱作为修渠资金,毫不犹豫地交到他手中。大家都说“放一百个心,黄老支书一毛钱也不会留给自己花”。如今村里水、电、路都通了,村民们都住上了新房,他还住在老木房里,组织上帮他争取了危房改造项目,他谢绝了,说自己是党员,让给更困难的群众。现在他80多岁了,初心不改、决心不变、他毅然守护着这条“大发渠”。他始终怀着对党的感激和感恩之情,严守党的纪律,传承党的优良作风,生活简朴,为人低调,作风朴实,模范践行责任心、公正心、关爱心、淡泊心,不为金钱所诱、不为名利所惑、不为人情所困,充分体现了党员干部严格自律、克己奉公的优良品德。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他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坚定信念、大公无私的高尚情操、愚公移山的豪情斗志、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用一生丈量了他和草王坝人的长征路。在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新长征路上,需要千千万万个黄大发,需要千千万万个“当代愚公”,需要他们诚信为民、不畏艰险、志拔穷根、克难攻坚,以信仰的力量打通小康路上的“致富渠”, 用行动争做脱贫攻坚的“主力军”,让实干精神凝聚贫困群众的信心和决心,引领集体奔小康之路,把不忘初心的承诺镌刻在辽阔的大地上,书写出属于这个时代的辉煌历程!(市行政审批服务局  刘光威)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