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宣传 >> 机关文化
 
家史中的红色印记

发布日期: 2023- 03- 22 15:15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李孟君 字号:[ ]


胶东是革命老区,我的故乡乳山更是涌现出“马石山十勇士”“乳娘”等英雄群体,他们的事迹,不仅仅留在史书里,也留在人民的心中。

我的外婆是抗战时期的老党员,十七八岁便离开封建家庭参加革命。抗战期间,她曾在乳山先后担任被服厂、布鞋厂和铁器厂负责人,带领工人们为八路军战士制作军服、军鞋和铁制炊具。儿时的我,常常听她讲述她经历过的革命往事。

在她的故事里,常常提到从崖子镇田家村搬到夏村镇滕甲庄的红色育儿所。那里离工厂并不太远,有时育儿所的保育员“妈妈”们会到附近村庄采购一些用品,有时也会来买布料,为育儿所的孩子们做一些小衣服。外婆常常会和保育员们接触、聊天。外婆告诉我,这些保育员“妈妈”都是一些很热心的人,都是充满奉献精神的共产党人,她们把育儿所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全心全意悉心照料。当时物资缺乏,条件太差,怕孩子们的营养跟不上,育儿所的“妈妈”们就到山上采栗子,到海边给孩子们寻找一些海产品补充营养。有一回,天已经很冷了,育儿所的蔬菜只剩一点菠菜,育儿所的保育员“妈妈”们和附近警备部队的战士一起,挑着担子,从育儿所到海边,为孩子们赶海。当她们回来时,每人的手脚都冻的通红,但每张脸上都露出兴奋的笑容,因为她们不仅找到了很多贝类,还捡到了很多海参。当天晚上育儿所里,孩子们的菜谱是海参炖菠菜,但保育员们没想到的是,孩子们并不喜欢吃海参,却把菠菜吃了个干净,保育员们只能连哄带劝,才让孩子们勉强把海参吃进了肚子。

这样的故事,外婆说了很多。但当时我的年纪太小,只对吃的东西感兴趣,没有记住多少,非常遗憾。

在抗战烽火连天的年代,党史中的人物也曾是我们长辈们身边的普通人。在党的教育引导下,一名农民、工人、商贩,甚至是占山的“大王”,成长起来,脱胎换骨,在革命斗争的大融炉中淬炼,最终成为一名真正的革命者。

著名的“狂飙支队”和它的支队长桥隆飙便是这样一个传奇。其实,桥隆飙是《林海雪原》作者曲波根据胶东军民抗日事迹创造的人物形象,原型是莱州的乔八爷、荣成的龙飞、莱阳的王彪三人,桥隆飙名字的来历就是三人的名字中各取一字组成。

乔八爷原名乔明志,曾用名乔德山,1906年出生于潍县朱里村一个贫寒家庭,他自幼性情倔强,不畏强权。1929年,他和掖县张魁元一起拉起“杆子”(土匪武装),因排行第八,所以有“乔八爷”这个大名。

抗战初期,乔八就被我党引导成为一名隐藏在“杆子”中的抗日战士,在招远、栖霞、牟平、乳山一带活动,以土匪身份为掩护,为我党做了大量工作。

而我的外公,就是我党派遣与乔八保持联系、传达指令的联络员之一。

外公一生沉默寡言,偶尔才和我讲一讲当年的故事。据他说,每当接到任务,他便连夜赶到乔八的联络点,将指令交给乔八,每当这种情况下,乔八都非常高兴,马上安排工作。有一回,一批干部和工作人员要趁夜晚从伪军把守的炮楼边过路,外公把组织的任务交给了乔八,乔八立刻带着人,大摇大摆的来到炮楼附近,并按“江湖规矩”给炮楼上递了“帖子”,声明今晚“杆子”要在附近找家富户“做买卖”,让伪军们不要出来,不准干涉。一心反共无心护民的伪军自然是忙不迭的答应,把炮楼一关,老老实实地呆了一宿,而我们的大批干部和工作人员,顺利地通过了这一地区。天亮后,乔八和我和外公童心大起,在据点外,用驳壳枪打断了炮楼前架设的电话线,哈哈大笑,骑马离开。

外公半生戎马,胳膊落下了伤残,虽然解放后转为文职,但心中一直难以忘却那些战斗的往事,直至1997年去世,临终前精神已恍惚,最后留下的一句话是“前面有鬼子,开枪!”

党史,也是红色家史。长辈,也是革命前辈。党史中的人物,就曾经在我们身边。他们的精神,永留我们心间。

(作者:唐凯)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